徐闻人网

搜索
查看: 2159|回复: 0

“百校之父”田家炳去世:一双鞋穿了10年,却为我们留下宝贵财富

[复制链接]

3293

主题

3307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1569
发表于 2018-7-11 15:44: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田家炳基金会官方网站发布了《田家炳博士讣告》,备受尊敬的田家炳博士于7月10日上午安详辞世,享年99岁。田家炳博士籍贯广东梅州大埔,一生爱国、爱港、爱乡。1982年创立田家炳基金会,倾注心力支持国家教育发展,赢得社会各方称颂。



田家炳生平事迹

田家炳

大慈善家、大企业家、教育家、田家炳基金会创办人、董事会主席

籍贯:广东梅州大埔高陂银滩村

主要经历:1919年出生,18岁远赴越南推销瓷土。1939年转往印尼从事橡胶业。1958年举家迁居香港,在屯门填海造地建起田氏化工城,逐步奠定了香港“皮革大王”的地位。

社会荣誉:1994年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将2886号小行星命名为“田家炳星”;1996年英国女皇亲自在白金汉宫授予其M.B.E勋章;数十所大学院校授予其荣誉博士、院士、教授等荣衔;国内70余市授予其荣誉公民、荣誉市民称号。

他出身客家世裔,是一位香港企业家和慈善家。幼承庭训,敦品励学,淡泊名利,不求闻达。数十年致力公益,捐助教育、医疗、与其他利国生民的慈善事业,贡献良多,惠泽社群,诚为当世楷模,社会表率。



田家炳出生于广东大埔,是客家世裔,早年在南洋创业,而后移居香港创办化工实业,成为了“皮革大王”。在中国,包括大中小学、幼儿园在内,田家炳及其基金会捐助、捐建了300多个教育机构,这也使得他有“百校之父”的称谓。

品性低调是他身边人对他的评价,少见诸报端。学子们常常在某座教学大楼、某所中学的校名上,看到这个颇有广东特色的名字,却少有人了解这个富豪。以他的名字来命名学校,田家炳生前曾说,“要真真正正地办好学校,否则不仅不会带给我荣光,反而会丑化了田家炳。”


卖别墅捐资,自称“无壳蜗牛”

“是自然逝世,毕竟这么大年纪了,身体衰弱也不是近期的事情。”昨晚,田家炳基金会工作人员叶凡(化名)告诉记者。当天早上,该基金会官方网站发布了香港企业家,以及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的慈善家田家炳先生辞世的消息。

叶凡说,田家炳的葬礼只有家人出席,“希望葬礼能够让家人安安静静地缅怀,但我们也在筹备追思会,希望不会太久。毕竟有很多社会人士都想来拜谒,考虑到场地和时间,我们会尽快完成。”

田家炳18岁远赴越南推销瓷土。1939年转往印尼从事橡胶业。1958年举家迁居香港,在屯门填海造地建起田氏化工城,逐步奠定了香港“皮革大王”的地位。曾任香港田氏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田家炳基金会董事会主席。

青年时代的田家炳

在网页上搜索“田家炳基金会”,还能看到这个基金会的格言,“中国的希望在教育”。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田家炳就以捐办公益为业;1982年,他捐出价值10多亿元的4栋工业大厦,成立纯公益性质的“田家炳基金会”,将每年几千万元的租金收入用于教育公益;1984年,他将化工厂交给几个儿子经营,自己成为职业慈善家。



在梅州电视台记录客家精英的纪录片《走出围龙》里,田家炳谈起了自己卖别墅捐资的故事。1997年金融风暴,香港经济受到重大影响,田家炳对外承诺的捐资也难以为继,他决定卖掉地处九龙塘高尚住宅区占地900余平方米的大别墅。别墅售价5000多万港元,“我觉得对别人的承诺,可以实现了。每间中学250万港元,可以捐给二十几间中学。我觉得捐建中学,让学子受惠,那种收获比自己住别墅都大很多。”

“当年卖了别墅,一直以来都是租房子住。”叶凡说,田家炳直到去世,一直是与亲人住在租来的房子里。

田家炳也打趣说,自己是“无壳蜗牛”。“卖了楼之后,他无产、无车,他把所有家产都捐赠出来。”叶凡说,2009年田家炳从基金会退任,成为荣誉主席,“他名下的四座物业都捐给了基金会,我们用物业的租金来维持基金会的运作。”


年少辍学接手生意,深知教育重要

“2010年,基金会捐了出来,管理层加入很多公众人士,不再是家族管治。全国的田家炳中学、小学,为数不少,超过200家。”叶凡说。

为什么他会如此钟情教育事业?在2006年,《南方日报》曾采访田家炳。“16岁时父亲就去世,作为家里唯一的儿子,我刚刚读到初二,就只能忍痛辍学,接手父亲的砖瓦窑生意。小时候没读多少书,是我此生最大的遗憾。后来在印尼生活了20多年,也走过欧洲一些国家,发现经济发达的地方,人们的素质都很高,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发达。”田家炳说,“正是有了这些经历,我能深深地体会到教育对个人的成长和创业,对国家的发达兴旺有多重要。”



广东惠州田家炳中学校长姜南飞介绍,2005年12月19日,惠州一中江北分校正式挂牌更名为惠州田家炳中学,当时已经86岁高龄的田家炳老先生特意从香港赶来参加活动。当天,还和田家炳中学的学生开了一个小时的座谈会。

“田博士(田家炳老先生)为人非常和蔼可亲,没什么架子。记得挂牌那天,天气挺冷的,怕他着凉,我们特意准备了一件羽绒服。没想到,活动结束后,他把羽绒服脱下来叠好还给我们。吃饭的时候也是,不让我们点很多菜,点的菜,一定要吃完。”在惠州市田家炳中学老师刘活先眼中,田家炳老先生特别高尚,让他十分敬佩。“座谈会上,田博士还和同学们说,他家有很多孩子,但他的财产不会留给自己的小孩,要用来做教育。”


“名声太响了,觉得是个负担”

正是为了把钱都用在“更有意义”的地方,田家炳素有“吝啬”的美名:他在生意场上从不搞铺张的仪式;儿女婚嫁一切从简;自己80岁大寿也不摆酒;一双鞋穿了10年,袜子补了又补;曾戴的电子表,因款式旧得不便示人,只好装在口袋里……

熟悉田家炳的叶凡说,老人家生前虽然身体较弱,但“思想依然非常清晰”。她回忆,直到今年初他依然可以背诵朱子治家格言,“他交代我们要帮他做的事情,如果还没做,他会记得催我们。最后的那些日子,他还会问我们正在做什么教育项目。”

在朱子治家格言中,颇为经典的是“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诚如这位清初理学家、教育家朱柏庐所言,田家炳吃得清淡,过得节俭,“做一下体操,看看书,看怎么跟进学校的活动,他过的日子也很简单,不会有什么享受,他也不需要享受。”

离乡多年后,田家炳在祖屋前留影

田家炳的名字虽然常常出现在某个大学教学楼的墙壁上,或者某所中学的校名上,但作为颇有成就的企业家和慈善家,他却很少见诸报端。用捐资人命名学校在香港比较普遍,香港有两家学校用田家炳命名,而内地是从田家炳家乡大埔县开始的。“他们将我做的项目命名为‘田家炳’,希望提倡这种文化,表示有某位华侨热心公益。”

大埔田家炳小学是田老先生在内地资助的第一所学校。校长房顺康在20多年前见过老先生一面,当时的房顺康还只是一名教师。老先生来到小学举行座谈会,了解学校教学情况,他强调最多的是教育以及学生品德的重要性。房顺康回忆,田老先生穿着朴素、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当老先生离开会议室时,发现夫人还有半杯茶没喝,立刻让她回去把剩下的茶喝掉。这个举动给房顺康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一篇十几年前的媒体专访里,他说到,“我不是想用钱来换取任何名誉,只想自己开心、对社会有益。我一向喜欢做实在的事情,名声太响了,就会华而不实,觉得是个负担;‘实而不华’我更容易负担些,所以我不重视怎样去宣扬自己。”他说,“要真真正正地办好学校,否则不仅不会带给我荣光,反而会丑化了田家炳。”

1993年9月,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决定将该台1965年12月20日发现的、国际编号第2886号小行星命名为“田家炳星”。“那是天文学家们艰苦探索的成果,却用上了我的名字。这应该是我人生中最大的荣耀了。”田家炳曾在一次采访中说。
他捐建的学校及教学楼遍布多地……


田家炳基金会中展示的命名项目/受惠机构名单摘选:



沉痛悼念


·综合信息时报、南方都市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