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南三亚,天涯海角景区已经很出名了。
抗战期间,王毅将军在海滨巨石上题写“海角”二字,与清雍正五年崖州知州程哲题刻的“天涯”二字相互呼应。
正是这两块滨海石刻,成了每一个景区游客的心心念念。
游客众多的“天涯海角” BY 晚之秋
似乎站在“天涯海角”的巨石旁,眺望着无边无际的海面,就如同真的来到了大陆的尽头。
然而,海南岛的“天涯海角”,仅仅只是文化概念上的“尽头”。
作为真正的中国大陆南端尽头而存在的,是位于广东西南部的徐闻县。
只是,对比起“天涯海角”的闻名中外,中国大陆最南端的徐闻县至今仍“待字深闺无人识”……
//////////
大陆之角,神州之尾
徐闻县隶属于广东省湛江市,东滨南海,西临北部湾,南则隔着琼州海峡与海南岛遥遥相望。
从徐闻县城出发,再向南行28公里,一片仅有50.2平方公里的土地展现在眼前——角尾乡。
从地图上看,这是陆地“固执”地向大海延伸而出的大陆之角,屹立在中国大陆南端中的最南端。
东面湛蓝的南海水和西面灰蓝的北部湾海水在角尾的顶端汇聚,碰撞出若隐若现的尖沙洲和一条鲜明的分水线。
涨潮时分,两片海域的海水从东西两面袭来,相互拍打,一条长长的“十字浪”激荡而出。有心人,又会叫它“接吻浪”。
十字浪 BY 网络
而角尾的“顶端点”名叫灯楼角,因一座灯塔而得名,位于东经109°55′,北纬20°13′,古称“极南”、“尽南”。
这座灯塔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由法国人所建,主要是为穿越琼州海峡而来的轮船指定方向,避开灯楼角西南方和东南方海中的险礁暗石。
然而,这座指引航向的灯塔,却在中华民国27年(1938年)被当时徐闻县县长陈桐以防日军进攻为由下令毁掉。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高36米,共10层的六角方形灯塔,是1994年广东省海洋局拨资所建。
新塔的地址就在原灯塔北面的10多米处,上边的航灯采用太阳能装置,自动自灭,也不再需要守塔人夜夜点灯。
新塔建成之后,便取代了被毁掉的灯塔,成为海峡、南海诸岛和北部湾唯一的航标灯。
灯塔 BY 央视
如今,这座新灯塔也成为了大众认知里,中国大陆最南端的象征。
站在灯塔上,看日出日落,海面一片金黄,围堤和树梢都披上梦幻般的色彩,显得神奇、恬静和瑰丽。角尾乡日落 BY 白碧
//////////
灯塔的守望
中国大陆最南端灯塔的故事,可不仅仅只是新建、拆毁和重建这么简单。
因为这座灯塔和脚下这片名叫角尾乡的土地,见证着“徐徐可闻”的涛声诉说着海疆风云与历史沧桑。
从徐闻出土的文物来看,徐闻曾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已是证据确凿。徐闻古港作为“丝路”的港口,要比泉州港早上1000多年。
而与徐闻古港相望的角尾乡,作为大陆的最南端,渡琼最近的起航点,也早早的被古人所知晓。
北宋绍圣四年(1098年),苏东坡被流放海南,便是由惠州经雷州过徐闻,在角尾的渔村乘船登岛。为此,这个渔村被称作放坡村。千年至今,放坡村尊师重教,诗书礼乐,古风犹存。
角尾扮演着渡琼的最近通道,一直就这样持续了上千年。
到了鸦片战争时期,灯楼角已成为一条黄金水道。外国侵略者开始对它有所觊觎。
《徐闻县志》曾记载:“灯楼,县西南九十里,在角尾嘴,光绪十六年(1890)法国商人建立,夜间虽大风雨,灯光常明,轮船来往看之定方向。”
只是这7间洋房也没能在抗日战争中幸免,与灯塔一同被毁。
据传,当年法国人雇佣附近村子的男女为他们服务,至今仍有中法混血的后代存在。
还曾有村民见到过一位骑着折叠车的法国人,在灯塔旧址呆坐缅怀了一天,入夜才离去。
灯塔被毁的12年后(1950年),解放军在解放海南岛时,便是在师参谋长苟在松的带领下,乘坐13艘木帆船从灯楼角起航,并在海南岛白马井一带登陆成功。这不仅极大的鼓舞了渡海作战兵团的士气,也为后续部队开辟了渡海的战术经验,最后渡海部队与琼崖纵队胜利会师。
在这场渡海战疫中,角尾乡附近放坡村、许家寮等几个村的船工舵手同样参与了战斗,当地人民为了纪念他们,还自发地建了一块简单的纪念碑。由于灯楼角灯塔的重要性,196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此建起一座高三层的哨楼;1980年,有关部门重新修建了一座高16米的圆筒形灯塔。
1994年3月,新建起的这座用白色瓷砖镶嵌,用蓝色瓷砖隔层的灯塔,才变成了中国大陆最南端唯一灯塔的“最终版本”。
//////////
角尾的护佑
灯塔守护着远洋而来的旅人,而灯塔伫立的这片土地则护卫着这里土生土长的人们。
不同于徐闻境内其他区域有着大片的农业用地,诸如“菠萝的海”。角尾乡三面环海,地势低平,北部稍高,南部较低,土类多为沙壤土和沙质土,适宜农耕的土地相当缺乏,人均耕地仅有0.3亩。
由于这里海风大,海水含盐度高,从古至今,大部分的角尾人都选择将土地用于海盐生产。
徐闻的海盐场 BY 湛江旅游
他们沿用千年流传而来的原始生产方式生产海盐,经过酷热天气和海风的帮助,将波涛变为白雪。
随后便是买卖。或是被官府征收,或是“悄悄地”私自贩卖。总之,盐作为不可或缺的食用品,总能为角尾人谋取点生活费用。
只是这样一来,农耕土地更是缺乏。
角尾人除了以海为食,别无他法。
就如同大多数生活在海边的居民一样,角尾人世代沿袭着赶海,用以解决生活食材。
这无疑是一个艰苦的营生。他们赶着呼啸的海风,赶着潮起潮落,长时间弯腰捡取潮水遗落下来的贝类、螃蟹和大虾,让不少角尾人都有腰痛的毛病。
赶海人(图仅示例) BY 网络
除了赶海,不少角尾人也会出海捕鱼。
他们往往需要带上好几天的干粮,在渔船上就着咸湿的海风呆上几天,这还仅仅只是近海捕捞的时间。
若是想要捕捞上不错的海鱼,则还需要往海的深处去,走上几个月。
这段远洋捕捞的距离,比大陆之角向海洋延伸得更甚。这是人类才可以达到的地方。
BY 陈北跑
不仅如此,在耕地缺乏的角尾人眼里,大海无疑是个宝藏。他们不仅能以海为食,还能以海为家,以海为生。
角尾乡有着中国大陆架上唯一一片大面积成礁的珊瑚岸礁,总面积为143.785平方千米,已查明珊瑚物种有3目19科82种之多。
BY 陈北跑
这是一笔人类的宝贵财富,而角尾人则是其中最为直接的“受益者”。
最直接的体现,便是角尾乡分布着不少珊瑚村。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角尾人就地取材,用珊瑚石和蚝壳建造了能抵御风雨的房子,靠海成了家。
放坡村珊瑚屋 BY 湛江旅游
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角尾人用炸珊瑚捕鱼、砍珊瑚作熟石灰原料和往珊瑚里打桩养珍珠的方式,为自己赚了一笔不少的钱。
“万岁娘”、“粤北丹霞山,粤西珊瑚礁”等,种种对角尾乡珊瑚的赞誉,都是从珊瑚礁能变现开始。
所幸如今的角尾人,已不再像当年盲目的靠海吃海了。
利用呼啸而过的海风,一座国内最先进的风电场在角尾乡被建起。采用丹麦先进技术,装机五万千瓦,每年可产生1亿多度的清洁电能。
风力发电机 BY 邓卓迪
“中国大陆最南端南极村”的旅游口号,也正在被喊出。
日益完善的交通,风格多样的住宿餐饮配套设备也越来越多。
迷人的热带自然风光,面朝大海的大陆之角,灯塔守护的历史故事,正在为角尾的旅游业编织富有底蕴的“大陆之角,神舟之尾”。
BY 铁色黎明
正如同它被赐予的名字——“滘尾祥光”,也愿祖国如同灯塔一样,历尽沧桑后仍放祥光!
来源:新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