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雷州府志》记载,海安原名博涨村。明代以前这一带有六大村庄,俱属雷州府徐闻县之太平乡所辖,人丁众多,物产丰饶,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但由于地处边陲,三面环海,故滨海村庄常遭倭寇袭扰,来往船只常被海贼截劫,人民生命财产毫无保障。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为防御海贼、倭寇的窜犯,明朝廷在此建置了守御千户所城,尔后设立宁海巡检司。海安则寓“海晏河清”之意,本意为海面平静、大水河的河水清静、海疆安宁,故“海安”二字取代了博涨村的称谓。
为适应陆路运输的方便,海安铺设了纵横三条石道,其中一条直通城内,长达一华里。石道两侧建有诸多商行,以形成所谓“海安街”。商行有金钱行、糖行、秤馆、老杉场,达13间之多,另还有海关、秤馆。现遗存的碑刻、石雕(卐字纹石柱础、招牌础、上马凳、石秤砣、石湖),都体现了浓厚的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
据《粤海关志》记载,清代海安港是广东省的七大总口之一,名曰雷廉总口,现有遗存的碑文可证。清朝雍正年间就在此设立海安海关,海安海关是清代海关的分关之一,故址位于现海安村的南端。海关在当时主要是管理轮船,并对其输出入的货物征税。这样一来,埠因海兴,海因埠旺,这里呈现出“帆樯蔽海、人货幅凑,日夜不绝”的繁荣景象。当时,佛山镇的瓷器,珠三角平原和越南、广西的大米,潮州、福建的名茶,江浙的丝绸,海南槟榔、沉香、木材和徐闻的土糖、海盐、南药都在这里集散。埠上金钱行、糖行、秤馆、老杉场、酒楼、茶行、鱼行、米行、肉店、烟店、货栈码头、会馆、驿站等等,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