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徐闻人网

搜索
查看: 3971|回复: 0

徐闻古遗迹(明代城池之谜)

[复制链接]

68

主题

75

帖子

47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75
发表于 2018-2-8 11:51: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徐闻有一座鲜为人知的古城堡——锦囊所城,其始建于明代初期洪武年间,迄今有600多年的历史,轮廓犹在!
可惜的是由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史无前例的匪乱劫掠和火烧,导致城楼和建筑已大多被毁。


拨开藤蔓,依旧可见古城墙
曾是雷岛东岸防御要冲

这座古城堡遗址——位于徐闻县城东北方向约60公里处,令人惋惜的是,由于地势偏远,这座已600余年历史的古邑要有学者的细心探寻,才能依稀感觉掠过眼前的历史之殇。

锦囊所城也叫锦囊千户防御所城,遗址位于现徐闻县锦和镇城内居委会村民居住区的空地上,遗址地势较高,处于一片土丘之上,但城墙的轮廓依然清晰可辨,锦囊所城现有残存墙长300米,有大量块石。城址高出周围地面约3--5米,以西北角为最高,高达5米以上。城墙的夯土痕迹以西部和东部南侧二段最为明显。城址呈方形,每边长450米。城墙原为外部砖砌,中夹夯土。原有东、西、南、北四门,现仅留有一豁口,是城门遗址。城墙外有一条壕沟。城内还遗有不少青砖、灰瓦及粗瓷器残片,多是明代遗物。当年的规模由此可见一斑。

据明《广东通志》和明万历年间《雷州府志》中的记载:“明雷州府属三县共设海安所、乐民所、海康所和锦囊所四个千户所城”。当时雷州半岛的军事建置是实行“卫所制”军事防御体系,早在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雷州半岛各地就形成了“一卫”和“四所”的战略格局,“一卫”即“雷州卫”,下辖包括 “海安所”、“锦囊所”、“海康所” 和“乐民所”等4个千户防御所,分别分布于广东省雷州府的海康、徐闻、遂溪三县境内。其中海安所位于雷州半岛南部,海康所和乐民所都位于西部,只有锦囊所是全雷州半岛的防卫所城中唯一位于东部面临南海浩瀚之滨的。而明《雷州府志》上的对锦囊所的地理位置和机构设置的详细记载是:锦囊所城在“本府徐闻县境之东一百二十里,为雷州半岛东部畔南海海域唯一的千户防御所城,当时锦囊所城内设有守御所公署、社学等”。


锦囊城内的四合院古民居
“锦囊所”名称由来

“锦囊”这一很有意思的名称从何而来?这就要追溯它的修建历史和背景了:元明清时期广东南部濒临大海,其海域面积达164万平方千米,海岸线曲折绵长,全省海岸线居全国之首。这些无数水道纵横交错、可以藏身其中的海岸线和大大小小的优良港湾,也为倭寇海盗生存提供了最适宜的地理环境,常为倭盗匪聚集的场所。据明末清初著名的由科举文人出身的将官和国防学者、又曾先后担任过当时广东雷州府海防同知兼锦囊所千总、锦囊水师参将和海安营水师副将的程含章曾多次急件上书朝廷中央的奏折里说:“顾不讲乎守之道,濒海四千余里,可胜守乎?择地而守之,则顾此失彼;逐段而守之,则备多力兮,兵家所忌,恐非万全之计。”因而在受到历代从浙江、福建而来的倭寇及安南海寇的影响,广东当时不得不加强其东路的海防建设。而锦囊所城一带在中国大陆地区靠近南海东南部,左控高、雷、广府,右扼钦、琼、廉和安南,其海湾深广,环郡大洋风涛千里,皆盗匪渊薮。其既要防止冲破东路而来的倭寇,又要预防由西路而来的外国势力,其哨探和兵防难免要特别加强,所以锦囊城从明初始就修筑防御工事。据明《嘉靖东南平倭通录》上的记载:明朝廷为加强海防“量地远近,置卫筑城,水陆设防”。清宣统《徐闻县志》载:锦囊所城为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安陆侯吴杰创建,初创城时城周围四百八十余丈,高一丈八尺。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琼台大地震,城崩,指挥冯万春重修。同时志中又记载:“锦囊海安,天造门户,舟航利涉,此其要津”。另外,锦囊城名字由来也富有传奇色彩。相传吴杰建城之时,无石筑墙,心内异常焦灼,一夜刚好人梦,梦见一老人拄杖而来,献上锦囊一个,打开一看,上有文书“城西一隅,土下有石,揭土取石,石可砌城”。翌日吴杰命人查勘,果应此言,以后建城成功,安陆侯吴杰遂取城名为“锦囊”。

锦囊所城除了军事用途外,还曾一度是比较繁荣的墟集。据《粤闽视纪略》所记:“锦囊所城,东有港,小舟行十里出大洋,有新寮岛,此港又可通通明白鸽寨。”可以说锦囊所城为当时雷州半岛东部的交通要冲,由于商船从海南、北海等地经锦囊到西营及广州等地,这里曾一时商贸繁荣,人来人往。关于这一点说法是有根据的,而据现在所城残存的道路来推测,古代的道路并不像现在的高等级公路那样宽阔和平坦,路况恐怕只能允许步行和骑马,能够抬轿算是奢侈的了,即使是府城的官道,最高级的路段只能驾驭马车,真是名副其实的“马路”。尽管如此,作为一个“千户所”,还驻有数百官兵,锦囊所城本身人数就不少,其热闹景象可想而知。

锦囊所城内的古泉井

锦囊守御所:确立雷州半岛东岸一线军事地位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湛江市和徐闻县文化部门的人士就曾组织专家、学者到现场考查锦囊所城,基本确实此城址为明代千户所城。锦囊所城是一座用长方形条石垒砌而成的城堡。原本城墙高6.5米,厚5.3米,周围长1743米。城池长2318米,宽六丈(20米),设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各门建有城楼。城垣四角建有掺望敌台,方便对敌侦察、射击和守御,从规模和功能可见锦囊所城是明代南海前哨的海防要塞。而且这在中国的史料中有所记载,据《明史》卷三百二十二中“列传”第二百十的广东沿海诸卫所的战事中就有记载:“明代初年海寇曾屡犯高州石城县,并进而攻陷南海边陲的锦囊所、神电卫。进入吴川、徐闻、阳江、茂名诸县,悉遭焚掠。转入雷、廉、琼三郡境,亦被其患……. ”;说明从明朝之前开始,由于屡受海寇的侵扰,锦囊所沿海一带就已经设防,并曾被倭寇攻陷过,后来又被朝廷派出重兵重新夺占回并加固增兵布防加强防卫体系的建设。

雷州半岛由于地处中国南疆边陲沿海,所以自元代开始,凡是有屯兵的地方一般都有屯田。另据清《雷州府志》和清乾隆《徐闻县志》中记载:“锦囊所城,明洪武年间设千户所于此地,所城建成驻军后,采取了”以农养兵“的办法,”命军三分守城,七分屯军食粮“,屯田数量达87.13公顷。正所谓”以兵卫农,以农养兵,不坐食于农而农不困“。守城将士,屯田之兵,来自四面八方,或带家眷,或与当地妇女结婚融合。笔者走访了几户本地居民,据说他们的祖先早年因从伍、商贸或教书,从江浙、山东或福建、广府、广西甚至四川、云南等地迁徙到锦囊所城,然后就地娶妻生子,在当地留下了后代,然后世代相传,在锦囊地扎根。居民们说官兵后裔世代扎根沿着城内用石板铺成宽约5米的石板路,原本锦囊城内居民多为明清时期驻城官兵眷属后裔,也有商贾落户的,近邻城乡村移民的。据了解,现在由于锦囊城内农业人口众多,居民大多从事农田耕作。而且现在锦囊城内的古代人文遗迹还相当丰富,有四合院式民居、古庙、祠堂、石道、泉井、书纸坛,散见抱鼓石、石础、石马凳、石狮、石狗、碑刻等。另外,在锦囊城下的金钱埚村有一口金钱井,是为古代徐闻八景之一,雅名”锦川涌钱“。

600多年前,明王朝在此修筑城池,使之一度成为雷州半岛东岸的一个重要的军事指挥中心,不难想象,锦囊所城东门居高临下,气势伟崖,大有雄关气度。明嘉靖、隆庆时,沿海地区遭受倭寇侵掠,朝廷官兵曾在此浴血抗战。当时东南沿海地区遭受倭寇侵掠,朝廷为了稳定南海边疆地区,必须采取屯兵、筑城、办学等各种方式进行军事、政治和文化渗透,于是“锦囊守御所”、“锦囊所城”和“锦囊社学”相继应运而生。记者在锦囊城旧址追寻昔日千户所城的遗迹时,询问一些年老的村民为何城墙上的大多数砖石了无踪迹时,他们称上世纪一、二十年代初徐闻山匪作乱期间,古城墙不少部位被摧毁,虽然匪乱过后村民曾短暂回归过锦囊所城一段时间;但后来也有村民争相拆取城砖回去盖猪圈、校舍和民房,致使古城大部分全被毁。

从军事角度来讲,从明朝廷开始就对锦囊所城的建设十分重视。明《徐闻县志》提到:“明守御所千户赵兴琳置锦囊水师参将府,调千户一员,拨各所军三百名守御,置有屯田”。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到,锦囊守御所的设立和不断加强标志着其在雷州半岛东岸一线军事指挥地位的确立!据相关的史料所记载,作为一个“千户所”,这里还驻有三百多官兵,锦囊所城当时的本身人数就不少,加上流动人口,其热闹景象想来并不比今天的锦囊镇和外罗国家二级渔港逊色。至清代时,由于国防的需要,锦囊所的驻军有增无减,这在史料中有所记载,据清朝高宗乾隆年间敕撰的《清皇朝通典》的卷七十二中记载当时驻扎锦囊所的兵力为“千总二人,把总五人,兵员六百五十一名至七百参十名左右……”清代时的最少时就都有六百五十一名兵员,明显比明代的三百守兵增加了近一倍多,并附增了把总五人来加强领导和参议谋划能力。但这个曾强盛一时的所城,在清代以后关于锦囊千户防御所城具体在什么时候开始衰落并迅速消亡的?这在徐闻县和雷州府的方志中没有明确记载,后人自然不得而知了!但现在有关文史专家根据现在发现的城墙、居民大院、火烧过的所城公署衙门旧址的墙砖、石阶和武官的上马石等物中可以推断的是,锦囊所城是一直使用到清代中叶以后的。可能至清末朝代更迭,清兵解散后至清末民初时期徐闻发生史无前例的山匪作乱才致销声匿迹的。
  
锦囊所城内瘦成将的上马凳

追本溯源:对当地文化教育事业、徐闻农业发展有贡献

锦囊所城从明初开始存在,其间几经兴衰荣辱,其中最为清晰和震撼人心的是上世纪一、二十年代所城遭受的那场史无前例的雷州半岛匪乱浩劫。据《徐闻县志》中的“匪乱”一章记:“民国7年(1918年)7月,雷州著名匪首李福隆等五股盗匪盘锯徐闻锦囊所城,由于锦囊墟是明清时期朝廷千户所城遗址的所在地,也是当时徐闻县内的大墟集,匪徒放火烧毁了这个大墟集,据说烧了足足数天数夜大火仍未熄灭,整个锦囊墟和锦囊千户所城变成了一片残垣断瓦……”!尽管历经磨难,但不可否认的就是,明清时期,朝廷在锦囊所城的大军所设立社学教育却极大带动了雷州半岛和徐闻当地教育的发展。据有关史料所记载,明代官方学校自上而下设有“府学”、“州学”、“县学”和“社学”,军方的学校叫“卫学”,民办的有“义学”,在叫法上除了“义学”外,还有“精舍”、“义斋”、“书屋”、“书舍”等。锦囊千户所城的社学的内容包括御制大诰、本朝律令及冠、婚、丧、祭等礼节,社学的塾师一般都是防御所城官兵的家属或外聘的,而教育经费有来自“学田”的收入和墟市的租税作为保障,这为当时南荒之地文化的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据说,当时四乡八里的学子都齐聚来到锦囊所城的社学来就读,使当地的学子也可在这远离朝廷的南蛮之地学习到朗朗上口的中州正音和正宗的礼节。

而防御千户所城的官兵,绝大多数来自全国各地,他们在远离朝廷中心的荒凉之地搞屯田,必然从全国各地引进各种粗、细粮和其他作物种子及先进生产技术。这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极大地带动了当地农业技术的发展。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文字常常是无力的,好东西都烂在了肚子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